大西冰城的博客

技术已死

Word count: 2.1kReading time: 7 min
2025/06/27
loading

我们正在见证一场静悄悄的革命——不是技术的革命,而是技术意义的革命。当编程从少数人的专属技艺变成大众化的基础素养,当算法的门槛被AI无限拉低,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技能的贬值,更是整个技术价值体系的重构。

技能稀缺性的消解

回望20年前,掌握C++或Java如同掌握古老的炼金术——神秘、复杂、充满仪式感。那时的程序员确实拥有某种近似巫师的地位:他们用晦涩的语法召唤机器的魔法,用逻辑的咒语驯服硅片的狂野。这种稀缺性不仅来自技术本身的复杂度,更来自获取知识的壁垒——昂贵的计算机、匮乏的教育资源、封闭的技术社区。
然而,当Scratch让儿童也能拖拽出程序,当GPT能在几秒内生成工业级代码,这种神秘感便如晨雾般消散。技术的民主化进程不可逆转地将编程从圣殿拖入市井,从艺术降格为手艺,从手艺沦为常识。

技术致富的谎言

技术圈最大的骗局,就是让你以为掌握技术就能掌握财富。
看看那些真正富有的人:马云不会写代码,刘强东的核心能力是读懂商业逻辑,王兴成功靠的是对人性的洞察。他们把技术当成锤子,而大部分程序员却把自己活成了钉子。更讽刺的是,这些商业巨头手下那些真正的技术大牛——那些能徒手写编译器、优化到极致的算法工程师——他们的年薪可能还不如一个卖货主播一场直播的收入。
这说明了什么?技术从来不是稀缺资源,稀缺的是对技术的支配权。

所谓”全栈工程师”,说穿了就是现代版的包身工。以前工厂老板需要雇三个工人,现在一个全栈就够了,还美其名曰”复合型人才”。这套话术的精妙之处在于,它让被剥削的人产生了被重视的错觉。就像餐厅老板让你既当厨师又当服务员还当收银员,然后夸你是”全能型餐饮人才”——听起来很厉害,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。
专业化分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,而技术圈却在开历史倒车。一个外科医生不需要会修CT机,一个飞行员不需要会制造发动机,凭什么程序员要既会前端又会后端还要懂运维? 因为技术行业还没有真正成熟,它仍然处在原始积累阶段,所以才会出现这种反专业化的畸形现象。

更要命的是技术门槛的急剧降低。十年前会写Java还能装装逼,现在小学生都在学Python。低代码平台让文科生也能拖拽出个应用,AI几秒钟就能生成比你写得更优雅的代码。技术的稀缺性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,而技术人员还在做着”技术改变世界”的美梦。这就像胶片时代的冲洗师傅,技艺再精湛,也抵不过数码相机的一次升级。区别在于,至少胶片师傅知道自己的末日将至,而程序员们还在相信技术的永恒价值。真相很残酷:技术只是实现价值的手段,从来不是价值本身。掌握手段的人永远为定义目标的人打工。

技术神话的破灭

技术曾经是改变命运的”金钥匙”,现在更像是”镀金的塑料钥匙”——看起来闪闪发光,实际上开不了几扇门。

回望过去十年的技术墓场:Flash开发者现在在干什么?jQuery大神们去哪了?那些Angular.js的布道者现在是不是在重新学Angular?Meteor的早期adopters现在还好吗?技术的生命周期比昆虫还短,而程序员的职业生涯比乌龟还长。 这种荒诞的时间错位造就了一个残酷的现实:你永远在学习,但永远在落后。就像西西弗斯推石头,每当你以为掌握了某项技术,它就开始衰落,而你必须重新开始。技术圈的进步,往往是以程序员的焦虑为燃料的。

那些沉迷于技术收集的程序员,就像中世纪的炼金术士,痴迷于各种神秘的配方和工具,却从未真正理解黄金的本质。他们的GitHub像是一个技术博物馆,陈列着各种语言、框架、工具的”标本”,但这些标本除了证明他们的焦虑和忙碌之外,什么也证明不了。

技术的本质从来不是技术本身,而是它所解决的问题。 锤子的价值不在于它的重量、材质或品牌,而在于它能否钉好钉子。但大多数程序员却在比较谁的锤子更多、更新、更酷,而忘了问一个最基本的问题:我们到底要钉什么钉子?

马斯克的火箭能上天,不是因为他写的代码最优雅,而是因为他看到了一个别人没有看到的问题:人类需要成为多星球物种。乔布斯改变了世界,不是因为他懂C++,而是因为他理解了一个简单的道理:技术应该为人服务,而不是相反。 真正的分水岭不在于你掌握了多少种技术,而在于你是否能够跳出技术的框架去思考问题。

在这个技术过剩的时代,稀缺的不是会用工具的人,而是知道该解决什么问题的人。技术已死,但问题永生。那些还在追逐最新框架的程序员,就像在泰坦尼克号上争论哪个救生圈更好看的乘客——完全搞错了重点。

船在沉没,而你们还在讨论救生圈的品牌。

说在最后

我必须坦白一个残酷的事实:这篇慷慨激昂的”技术已死”文章,大部分是AI写的。

没错,就是那个被无数程序员视为威胁的人工智能,几秒钟就敲出了这些文字。而你,可能花了几分钟认真阅读,还在心里点头称是。这就像一个厨师被微波炉做出的菜征服了味蕾,然后对着微波炉说”您说得太对了”。 但这不是打脸,这是证据。AI没有导致技术死亡,它只是撕掉了技术神话最后的遮羞布。
当一个不会思考的程序都能写出批判技术的文章时,技术的祛魅就算彻底完成了。

更荒诞的是什么?看到这里,肯定有人准备去学”AI工程师”、”提示词工程师”,仿佛找到了新的救命稻草。这就像房子塌了,你不想着逃跑,而是琢磨怎么换一种方式被埋。换汤不换药的技术崇拜,本质上还是跪着,只不过跪的对象从Java换成了ChatGPT。
技术发展的终极讽刺在于:它的使命就是消灭自己。每一次技术进步,都是在为下一次技术革命挖坟。今天的AI明天就是历史,今天的”AI专家”明天就是新的Flash开发者。

技术不是死于竞争,不是死于内卷,而是死于进化——这是它与生俱来的宿命。 那些还在技术迷雾里打转的人,无论追逐的是传统编程还是人工智能,本质上都是在重复同一个错误:把手段当成了目的,把工具当成了信仰。他们注定要被历史的车轮碾成齑粉,连一声哀嚎都留不下。
真正的智慧从来不在于掌握什么技术,而在于理解技术的局限性。这个世界不需要更多的技术信徒,而需要更多能够跳出技术思维的清醒者。

技术已死,问题永生。在这个荒诞的时代,保持清醒比掌握技能更重要。

CATALOG
  1. 1. 技能稀缺性的消解
  2. 2. 技术致富的谎言
  • 技术神话的破灭
  • 说在最后